1.1研究背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以为民办实事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人民宜居的水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河道巡查巡检预防河渠污染为主,以治理污染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一组织实现标本兼治。要积极探索水库、河道、坝塘水面管理的新模式,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城镇河渠河道管控,打造生态、有序、宜居的良好河道环境发展道路,为智慧成都建设做铺垫。
 
   按照“先急后缓、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因河制宜”的原则办法,重点对入湖河流以及入湖口、流域重点水库、流经集镇河道、坝塘和其他重要湿地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修复内容主要包括水库、坝塘、河道清淤,以及湿地保护与建设、生态园林建设、水体生态修复和生态河堤建设等方面。实现全区县水库、坝塘、河道“水清、坡洁、岸绿、景美”。
 
   每一条河渠,每一个河段的经济社会情况、自然作用都有所不同,在管理上也大有不同,不同的河段对防洪、灌溉的作用也不一样,所以制度不同的河渠管控也有不同的治理方案及治理措施。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集中化处理、移动化办公,有利于全面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现成合力,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绩效。
 
   水是生命之源。为切实加强城镇村的水库、坝塘、河道水面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改善农村水环境,充分发挥水库、坝塘、河道综合功能,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水利、防洪、水污染管制及河渠管控治理等办法以及四川省、市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管理处实际使用情况,开发智慧河渠管护信息化系统。
 
1.2研究目的
   智慧河渠应用平台主要结合手机移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GPS和GIS等技术对水利业务管理进行移动化综合应用。通过本项目实施,显著提高管理处信息化系统的移动办公便捷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和全面的服务手段,为管理人员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业务信息处理平台,提升水利监管与服务的能力,实现“高效率、高安全性、高品质服务”的水利监管巡查模式,形成服务自动化、办公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监管信息化的“智慧水利”管理体系,为管理处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支撑与保障体系,适应新要求、新技术管理的发展要求。
 
1.3研究内容
   根据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结合管理处实际巡检情况,本项目的建设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以便捷应用、服务有效为驱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巡检系统、信息处理归档系统、河渠溯源系统等),进行有效集成、整合和移动端扩充,形成一个可扩展的水利巡检移动业务信息平台,重点完成手机移动应用端及服务端中枢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
 
   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移动应用统一平台
   构建移动应用统一平台(即后台统一管理系统),实现原有数据信息的集成和展示,将灾情巡查管理、水利网格化管理人员体系、应急预案管理、日常巡查、五水共治河道保洁巡查、河道库区提防巡查管理、等进行统一集中、巡查管理,进行各类数据的集成整合、分类、汇总、统计;建立统一的用户账号、权限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实现水利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接入,以及报表展现、统计分析等应用,实现巡查监管现场办公,数据云端保存共享,巡查记录、监管过程全程可溯源、可追踪。以此满足水利管理系统各级用户的管理和决策分析需要,全面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2)手机APP应用开发。
   手机移动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公众的服务,提供便捷的河渠管护单位等信息,方便公众对河渠信息的了解、对河渠责任网格溯源的诉求,同时提供便捷的反馈渠道,便于实施河渠共建共治、大众监督监管。另一类是面向系统内部各级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应用。结合现有府南河管理处工程科的现状和需求,手机移动应用重点在内部巡检管理和资料记载归档上,为此手机APP将对水利移动统一平台的PC桌面应用全面移植到手机端,实现随时随地巡查、监控和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电子地图应用、及时信息推送(天气、水位、管理等信息)、水利系统网格化动态管理人员信息、巡查记录记载及上报管理、水利日常监管与巡查、河道库区保洁与提防安全巡查管理等主要功能应用。
 
   3)公众应用端
   结合轻应用、二维码技术、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图文语音、视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河道管护情况及河道实时维护情况等。游客通过微信平台,可实现投诉举报随手拍,自动采集拍照时的地址等信息,方便游客反映问题;对投诉举报的信息平台可收集、统计,对游客大众集中关心的热点事件、问题,可加大监管和抽查力度,防范公共设施损坏及人员事故发生,实施大众监督监管,达到河道共治共建共享的目的。在移动端可定期推送游客关注的信息和科普知识,积累用户,为河渠管护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大数据营销奠定数据基础。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各个国家就出台了对河渠管护的各种政策以及相关的治理办法,大致情况如下表2-1
表2-1国内外河渠整治情况
 
2.2国外河道整治研究现状
   1899年《河川港湾法》(RiversandHarborsAct)规定,需要修建航道用来提高河流航运能力是比较早的河道整治典范。在1928年美国同样颁布了《防洪法》 (FloodControlAct), 制定了河流改善工程以及密西西比河和其支流防洪堤的建设等,并且规划专项资金、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防洪堤的巩固和改善。在1936年和1944年两次修正《防洪法》,进一步强化了河道整治力度。美国在1948年颁布《水污染控制法》标志着水污染控制的全面开展 , 介于水污染的日益严重,美国成立了EPA。
 
   发达国家河渠水治理、灌溉水管理等比较早的朝着信息化结合互联网+技术高效化发展,在发达国家较为普及的管控有以下4个流程步骤,分别是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指导实践和信息反馈。即主要由相关水务局的信息管理中心,利用灌溉水管理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构成。利用信息化数据基础上再建立数据库用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管控处理系统的优化调度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1)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
   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河渠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及整理是非常重视的,从渠系、排污口、闸门、水文站、用水户等数据信息基本上全部由计算机存储管理,并记录记载存档。
 
   2)自动化的灌溉系统
   美国垦务局在灌区管理配水调度中采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将配水效率由80%提高到96%;以色列采用了喷、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在灌溉农田管理上使得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因为一般的自动化闸门造价过高、在野外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灌溉管控信息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
 
   3)信息化管护软件的通用程度及标准化
   信息化管护软件的标准化及通用程度在发达国家普及较好,例如,为了推进河渠灌溉计划的管理国际粮农组织研发了灌溉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多语言(英、法、西等),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的信息管护系统,因为操作的便捷性、适用性强等特点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性。
 
   澳大利亚在APSRU(农业产量研究机构)开发了一款系统,由互相独立的模块实现被模拟的灌溉系统、河渠管护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采用一个引擎进行连接。
 
2.3国内河道整治研究现状
   国内的河渠信息化应用开始于8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在河渠管护和在灌区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一些职能部门、科研单位开始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管护的试点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山西夹马口河渠灌区采用水费管理系统,实行配水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即“三公开”)。农户随时都可通过水费查询子系统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和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对用水进行了更好的管控。据统计该模式应用以来,在全河渠灌区水费回收率连续五年达100%。
 
   黑龙江省研发的河渠灌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远程数据信息化管理,对渠灌区进行管控,用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方式对当时的行业管理水平、工作绩效等都有明显的帮助。
 
   江苏在灌区改造的时候,也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试点,研发了一套高效能的管理系统,主要利用网络与通讯、采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DCS、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快速迭代,很多的水利职能部门具备了一定的河渠管护等监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进入了多层次、全方位信息化应用的新阶段。
 

作者:易龙网络